之前有朋友常常問我說,你們公司投入眾多的教育訓練資源。
你在公司這麼久,上過這麼多的課程,哪一個是可以讓工作上面可以更好上手? 可以讓人脫胎換骨呢?
自己回想了一些,上過這麼多的課程,到底哪一個是實際有效的工作術呢?
我說還真的有一個很好的課程,如果做得好,還真的可以讓你步步高升,年年加薪!!
在工作上如果你知道PDCA的話,其實是如虎添翼的效果。
第一次接觸PDCA是在公司的外訓課程。那時候一開始以為是工廠裡面的品質管理的方法。
但是上完課之後覺得很訝異,居然這麼多的地方都可以使用,而且是實際好用的工作術。
後續內部組織的讀書會,內部會議,產品檢討陸續一直都被提出來運用。
期間我還當任讀書會PDCA發表員之一。
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PDCA呢? 由Wiki 可以看到定義。
PDCA(Plan-Do-Check-Act的簡稱)循環式品質管理循環,
針對品質工作按規劃、執行、查核與行動來進行活動,以確保可靠度目標之達成,
並進而促使品質持續改善。由美國學者愛德華茲·戴明提出,因此也稱戴明環。
這個四部的循環一般用來提高產品品質和改善產品生產過程。
這個過程循環也被人熟知為:Plan-Do-Study-Act(PDSA),
戴明圓環(Deming cicle/cycle/wheel)或者哈特利圓環 。
PDCA在日本被稱做鬼速,在日本企業界和年輕人瘋狂學習的工作術。
我這邊的看法很簡單的想法:
其實PDCA是一種不怕犯錯,來避免同樣的事情再來發生。
算是持續進步和避免重複犯錯的一個好用的方法。
PDCA在日本很多企業都在使用。像大家知道軟體銀行使用起來非常徹底。
就如孫正義相信,【在這個競爭不斷加速的時代,】
【PDCA是最有效的工作術,】
【而改變運用PDCA的方式,就能改變一切!】
PDCA還有每次都要進步的意義。因為你每一次的執行之後,
跟上一次比較跟目標的差距是否更接近?
是否效率上可以有改善的空間?是否出現沒有辦法cover的項目?
是否有漏洞的部分而沒有發現?
你可以想看看一個很簡單的數學式子。
一個人如果可以每一次都進步0.1,那麼之後就會變成
1.1x1.1x1.1... 之後可以想像出效果的巨大。
如果一個人一直都不進步的話,那就會變成1x1x1 ...不進則退。
P: Plan 規劃。 一件project 一開始的時候,最重要就是規劃的東西,
這部分包含各種milestone,target,發生狀況的時候
可以進行處理的方案等。
D: Do 執行。這部分主要還是需要按照前面的plan來執行。
C: Check 查核。這部分看起來好像只是檢查而已。但是實際上面是很重要,
因為你要知道當初的規劃和實際執行之後,到底有沒有什麼誤差?
有些時候是某些狀況沒有考慮到。有些時候是困難度比預期高。
A: Act 行動和改善。透過Check 之後知道相關誤差和漏洞。
這時候就需要找到可行的方案來補足或是防止下次的發生狀況。
整個流程是這樣,一開始進行project或是處理事情的時候,我們通常會有規劃P。
詳細的列出每個階段的完成事項和執行的步驟。於是開始執行D。
等到結果出來之後就需要進行查核C的部分。知道那些東西有遺漏或是有機會可以進步。
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將可以改善A或是進步的地方,修正回去原先的Plan。
(這邊有些經驗可以分享,如果是人為的因素,絕對不能靠人自覺來解決。
更是需要使用流程方式來解決)
看完這一個技巧之後,感覺好像意猶未盡?
是不是有實際的一些例子,可以讓人更深刻一些呢?
的確有很多好的例子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。
第一個例子,是跟日本客戶的案子。大家知道日本人對於技術的執著和嚴謹。
之前我們建立了很完整的開發流程和plan。
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居然被日本客戶測試到嚴重的 bug。
甚至這一個問題是當初我們沒有cover 到的部分。
當然這期間我們啟動緊急處理機制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讓客戶買單。
但是客戶要求是如何可以下次防範再犯同樣的過錯。
這一個東西就跟我們的PDCA精神一樣。
由於這一次是人為因素,所以後來想到一個流程機制可以防止這樣事情的發生。
(這後來有讓我們受到日本客戶的信賴,產生更多後面的案子)
第二個例子,是有一位同事的例子。這位同事每次執行RD開發SOP的時候,
都會想辦法改進效率。
例如第一次執行需要20天的時間。第二次執行就改善20%,
進級到16天附近。不只是因為熟練的關係,
進階把可能的步驟合併或是找到其他可以加速的方式。
另外只要在開發過程中有發現遺漏或是cover不夠的話,也幫忙補齊。
(這位同仁後來當然是步步高升,考績也都是名列前茅喔)
第三個例子,是應用在個人生活上面。
朋友的小孩考國際數學競賽,明明是實力很好。
但是這一次考下來居然很不理想。
一般人就會覺得可能運氣問題,所以不會查覺到問題的所在。
他們發揮PDCA的精神,進行仔細的分析。
按照原本的規劃,至少都有將練習題做完了。
為什麼?這一次的考試會差距這麼大呢?
於是他們直接從這次的考試題目來進行分析這中間的差距?
結果發現小孩子有好幾題的題目搞錯意思。
數學和計算能力還是表現很好。
由於題目是有連貫的,就是有可能錯一題之後,後面相關的題目也會跟著錯。
另外發現到很多的數學題目,描述題目都是很像講小故事一樣,描述很長。
弄錯題目的意義,你的數學能力再強也沒有用。
最後朋友想到讓小孩子多多練習看中文閱讀,和強化中文的能力。
果不其然,隔年的數學競賽,進步非常大,從優等變成得到一等獎。
好的工作術,最重要的是要去執行。
實際去做看看。
絕對不是光看看聽聽就可以了。
不過後來朋友有再詢問有沒有什麼書籍可以參考?
後面列了兩本書大家可以參考一下。
第一本是實際運用的書籍:
軟銀孫正義的核心工作術PDCA
- 【前言】孫正義的「強」,你也學得會
「明明按照預定進行了,卻可能期限截止前還完成不了。」
「今天工作也做不完,看來又要加班到三更半夜了。」
「和周圍的人相比,我做事要領差,動作慢。」
「自己訂定目標與計畫再依其行事,這種事從以前到現在都很不擅長。」
這大概是很多人每天煩惱的事吧!如果現在你也為這些事煩惱,那並不只是你的問題。
只是因為目前的工作方式、上司的思考方式和時代不合而已。
而這本書,正是為了有這些煩惱的人所寫的。
下面是MOMO購物書籍,打79折喔~
第二本的書籍:
鬼速PDCA工作術:40張圖表做好時間管理、減少錯誤、創造獲利,3天快10倍!
- 從事專案管理顧問與教學工作多年,常有客戶或學生請我推薦專案管理的好書。
我手上的確有份推薦書單,幾乎全是來自美國的著作,除了與台灣國情多少存在落差,
也較偏重概念上的啟發,執行細節著墨較少。
讀完這本日本作家富田和成的《鬼速PDCA工作術》,
讓我的推薦書單終於可以添上一本較符合台灣國情,也更偏向現地實作的好書。
以下是我讀完本書的個人心得,期待各位(潛在)讀者看過之後,
能更輕鬆更有效率地「使用」這本書。
- 下面是MOMO購物書籍,打79折喔
PS: Pictures are from Pixabay .